维权意识渐觉醒 品牌成长正当时
摘要:日前,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组织全市执法力量,对16个区33家涉嫌侵犯“鲍师傅”注册商标的糕点店进行了现场检查,发现多数门店均在显著位置和所售糕点的外包装、食品袋上使用了“鲍师傅”字样,且不能提供有效商标注册证及授权手续,执法人员在现场表示,后续将进一步调查核实相关情况,并依法处理。
日前,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组织全市执法力量,对16个区33家涉嫌侵犯“鲍师傅”注册商标的糕点店进行了现场检查,发现多数门店均在显著位置和所售糕点的外包装、食品袋上使用了“鲍师傅”字样,且不能提供有效商标注册证及授权手续,执法人员在现场表示,后续将进一步调查核实相关情况,并依法处理。
此次执法检查,源于“鲍师傅”商标拥有者、北京鲍才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鲍才胜公司)的举报。而在此前的2017年12月,鲍才胜公司还将以“鲍师傅”为名开展连锁加盟的某公司诉至北京、南京、杭州三地法院,南京法院已于2018年3月14日进行第一次开庭审理。如此密集的维权行为让人们看到,品牌商标维权意识已在网红糕点品牌“鲍师傅”身上觉醒。密集的商标维权行为和有意增加的媒体曝光量,必将让“鲍师傅”的品牌之路越走越稳。
然而,如此的觉醒,是尝过鞭策之痛的觉醒,建立在大量侵权现象之上。据“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介绍,目前仅北京市就有200余家以“鲍师傅”为名义销售糕点产品的“山寨”店铺,全国范围内数量就更加惊人。鲍才胜也曾对媒体坦言,他以前对品牌保护没有概念,自2004年开店,在2013年才开始申请注册商标,在2016年才开始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维权之路十分艰难。
从爆红于网络的糕点店“鲍师傅”的“出名史”中可以看出,其与许多历久弥新的大品牌十分相似——从一个小小的门店做起,以创新的味道、扎实的用料首先赢得了周围居民的认可,进而通过消费者的口口相传,打出品牌,开设分店,成立公司,扩大发展。然而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发展起来的“草根”品牌,在早期往往缺少足够的商标意识。处于积累期的小店铺,商标维权诉求也并没有出现。然而因口碑积累爆红而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之后,商标“软肋”便逐渐显现,后续维权的法律程序启动成本也十分之高。
有品牌营销专家分析称,由于“山寨”的影响,鲍师傅品牌的含金量正在下滑,但笔者认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百年前,名扬天下的扬州香粉“谢馥春”在发展初期,也曾遭遇“山寨”遍街的窘境,最终以坚持维权和坚持高品质再次赢得市场,一个未来的百年老字号免于夭折。
“鲍师傅”近期的行动充分体现出其进行商标维权的决心、珍惜品牌的用心。“鲍师傅”品牌商标意识已经觉醒,笔者相信,在坚持进行维权和加强自身品牌建设的支撑下,“鲍师傅”品牌必将快速成长成熟,成为未来的品牌之星。(作者:昱知)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知识产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