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恒:加快实现专利价值,赋能产业链创新
摘要:纵观《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核心任务。如何推进专利产业化?《方案》特别提及要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即通过不同层面为产业链创新赋能来实现专利价值。
纵观《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下称《方案》),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核心任务。如何推进专利产业化?《方案》特别提及要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即通过不同层面为产业链创新赋能来实现专利价值。
其一,要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为产业链创新提供知识和能力支撑。当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转化率不高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是近年来各级政府的激励举措有效激发了以专利为标志的创新产出,促使专利产出总量大幅提升,由此带来了一定的存量专利。但同时也应关注到,现实中大量的专利转化都伴随着技术开发,发明人在专利创造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对技术开发起着支撑作用,然而我们当前对专利转化的关注重点一般只涉及专利的许可转化情况,对专利转化运用过程中知识和能力的溢出关注不够。
为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转化运用,《方案》提出由高校、科研机构组织筛选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专利,依托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体系统一线上登记入库;按产业细分领域向企业匹配推送,促成供需对接等。笔者建议在实施层面,要充分认识到存量专利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发明团队具备的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在存量专利转化统计考核中将基于存量专利再创新作为盘活相关专利的重要方式纳入专利转化范畴进行统计。
其二,要推进面向产业的专利转化运用,为产业链创新提供“源头活水”。专利转化定位在运用,面向产业的专利转化运用成效主要取决于转化的精准性与运用的规模化。
实现专利转化的精准性,要求专利的运用场景清晰、专利的技术价值高。为此,《方案》提出要以重点产业领域企业为主体,培育和发现一批弥补共性技术短板、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高价值专利组合,这样可以较好实现专利运用场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案》同时强调要协同各类重大创新平台,旨在通过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在专利创造的过程中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全面融合。
实现专利转化运用的规模化,其实质是基于专利的技术价值、法律价值,采取适宜有效的方法和模式来扩大专利产业化的规模和效益,最大化地实现专利的市场价值。《方案》提出了建立关键核心专利技术产业化推进机制、组建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等一系列举措,其核心要求就是深耕产业链,通过构建组织来策略性地提升专利转化运用规模。而且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更强调资源共享,扩大专利转化运用规模无疑能更加高效地实现更大收益,为此,《方案》提出“面向未来产业等前沿技术领域,鼓励探索专利开源等运用新模式”,旨在为产业链创新引入更多的“源头活水”。
笔者建议,面向产业开展专利转化运用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针对特定产业培养一批产业背景深厚的转化服务人才,强化服务人才的技术背景在精准转化中的作用;同时应鼓励各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积极探索跨学校、跨技术领域整合知识产权资源,最大化实现知识产权价值。
其三,要提升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为产业链创新提供组织保障。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体现,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直接体现为企业实现专利价值的能力,即获取和维护动态核心竞争力及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产权资产的能力。自2013年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颁布实施以来,全国上万家企业特别是一批中小企业通过贯标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专利创造和运用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升。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入,技术和产品体系需要与国际接轨。《方案》中关于深入实施创新过程知识产权管理国际标准、推动创新主体提升国际标准制定能力等举措,旨在强调要围绕创新过程量身定制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并采用相应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为新阶段企业面向国际的创新活动提供组织保障,特别是对我国重点产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提供有力支持。笔者建议,应遴选不同行业的企业基于现实场景探索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国际标准实施经验;基于开放创新模式,建立健全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的管理体制机制。(作者:唐恒,江苏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教授)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知识产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