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1111

为高质量专利创造提供好帮手、强保障、优环境

发布时间:2025-07-04
责任编辑:岳端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摘要:6月2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从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审查质量和代理质量三方面介绍工作举措和进展,为高质量专利创造提供“好帮手”“强保障”和“优环境”。

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截至今年5月,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97万件,体现出创新主体的蓬勃创造力,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孕育了无限潜能。6月2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从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审查质量和代理质量三方面介绍工作举措和进展,为高质量专利创造提供“好帮手”“强保障”和“优环境”。

  预审“搭把手”,激活高质量申请

  提升专利申请质量,既是创新主体确保权利稳定、开展高效益运用的“第一前提”,也是传导促进专利审查提质增效的重要因素。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建设运行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下称保护中心),把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等政策和服务送到创新主体的“手里”,有力支持创新成果专利布局。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国29个省区市已经设立了77家保护中心,覆盖全国80%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8个万亿级产业集聚区和173个千亿级产业集聚区,为17.2万家备案主体提供集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等“一站式”保护。

  创新产业“广覆盖”如何转化为专利创造“深联结”?对此,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郭雯在发布会上特别对保护中心提供的快速预审进行介绍:专利预审是保护中心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定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编制的《知识产权重点保护产业目录》内择选产业面向,为相应产业领域创新主体提供的公共服务。专利预审旨在帮助专利申请消除文本错误和明显的实质性缺陷,切实提升申请质量。原则上对备案主体提交的符合服务产业领域范围、对保护创新成果具有重要意义的预审请求“应收尽收”,不设数量限制,但是对拼凑、编造、抄袭的非正常申请坚决予以排除。通过预审的专利申请将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快速审查工作对接,进入审查程序后,授权周期可以缩短至3个月。

  据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将通过建立保护中心精准服务备案主体名单,对列入名单的主体加强对接、提供精准服务,加强专利预审资源跨区域统筹协调。

  名单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存在违法失信、恶意诉讼等违规行为的相关主体,查实后取消专利预审备案资格,切实净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审查“严把关”,淘出高价值成果

  质量,是专利成果的“强导向”,也是专利审查工作的“生命线”。一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坚持严格依法审查,特别是加强创造性审查,强化相同审查领域的质量管理和业务指导,推进初审、实审、复审、无效各环节的协调联动,不断提高所授权利的稳定性。2025年第一季度发明专利审查结案准确率达到95.1%。

  专利申请持续活跃,也需要专利审查做好“疏压增效”工作。对此,国家知识产权局持续创新工作方式,采取“按需审查+跨领域审查”,实现专利审查质量和效率的协同提升。

  在推进按需审查方面,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部长蒋彤介绍,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陆续推出了专利优先审查、快速审查、延迟审查、集中审查等多种审查模式,构建了“当快则快、当缓则缓、快慢结合、随需而变”的按需审查工作机制,在我国专利审查周期维持世界同等制度下最快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从“统一节奏”向“精准供给”的转变。今年1月至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开展3种专利优先审查8.4万件、快速审查11.6万件、延迟审查9300余件、集中审查13批次,授权了一批能有效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高价值专利。

  在实践跨领域审查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面向热门技术趋势和领域,持续优化审查资源的领域分布,促进审查资源与专利申请结构更加匹配。同时,着力打造素质过硬的“多面手”、高水平审查队伍,以提升审查员的技术理解、检索和法律适用能力为核心,不断优化业务培训体系,完善审查实践机制,支持审查员追踪前沿技术、实现知识更新。

  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在积极研究大模型技术在专利审查中的应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人工智能在专利审查中的应用,发挥的是辅助审查的作用,其产生的推理结果,不能直接作为审查意见。”蒋彤强调。这对创新主体关切的审查意见的人工智能“参与度”问题作出明确回应。

  代理“拼质量”,营造高能量生态

  知识产权代理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审查,是打造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良好生态的一个重要方面。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了代理行业高质量发展“十五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引导代理行业走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之路,提质增效、做优做强。

  治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已连续多年开展针对代理行业的“蓝天”行动,推进代理行业诚信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介绍,今年的“蓝天”行动强调综合治理,在净化市场秩序、突出综合施策、加强宣传引导、引导行业自律等4个方面推出了很多新举措。比如,对不符合许可备案条件的机构开展集中整改、对不规范招揽代理业务的行为进行集中清理,强化政策指导、规范招标行为,深化信用监管和协同监管,推广专利商标代理禁止性从业行为清单等。目前已在多个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

  行业自律有助于提升专利代理质量。中华全国专利代理师协会(下称代理师协会)秘书长赵建军在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专利代理行业规模持续壮大,发明专利代理率超过94%。代理师协会作为行业组织,坚持加强行业引导和自律监督,与政府监管协作配合,促进质量意识和服务能力提升,推进专利代理行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代理师协会,正在遴选一批信用信誉好、业务水平高、履行行业自律责任到位的专利代理机构,将结合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精准服务备案主体名单,推动实现代理机构与备案主体的精准匹配。据介绍,代理师协会将对标创新主体需求,结合代理机构业务能力、代理师队伍、信用评价等方面因素,进行客观评价,形成以质量为导向的体现代理机构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同时,将借此契机继续强化正向引导与自律约束,引导代理机构强化质量意识、珍惜自身信誉,努力为创新主体实现高水平专利保护、高价值专利培育和高效益专利运用提供高质量服务。(记者:李杨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知识产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欢迎投稿:tougao@cnipr.com

投稿热线:010-82000860-8215

图书期刊

更多>

《案说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纠纷调解20问》

这是一本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普及读物, 它从一线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者和调解员的视角出发, 针对近年来广东省的20宗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调解案件, 采用一问一答一案例的形式, 在问答之间释法明理。每一个真实案例说明一个知识产权知识点, 使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将法律性、知识性、指导性紧密结合, 力求呈现鲜活的案例, 还原真实的现场, 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完全不同的阅读感受。

《专利运营热点问题解析》

本书对专利运营工作中涉及的专利权本质、专利的价值评估、专利的转让许可、专利权的质押融资、专利池的构建及专利海盗的应对、专利标准化、专利证券化、专利侵权赔偿及救济等方面,从我国当前法律政策的沿革和现状入手,通过梳理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分类,考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当前专利运营工作的现状与瓶颈,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对各类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的、逻辑性的梳理和阐述。

《技术调查官制度创新与实践》

本书是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技术调查室成立三周年之际,法院组织编写的一本关于知识产权案件审理过程中关于技术调查相关的研究以及实务内容的汇集。

IP大咖说

更多>

[《IP大咖说》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访谈特辑]第三期:雷曼光电:以创...

观看

[《IP大咖说》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访谈特辑]第二期:科技创新助力科...

观看

视频合作:010-82000860-8575/8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