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1111

二十大报告点赞“大国重器”,引发创新者热烈反响——礼赞非凡成就 拓宽中国维度

发布时间:2022-10-21
责任编辑:王卓妍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摘要: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隆重开幕。二十大报告对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部署,这对科研人员来说是鞭策,也是鼓励。

  航天载人,刷新中国高度

  10月16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下称航天科工)各单位纷纷组织党员干部通过多种形式收听收看二十大开幕会。航天科工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负责人谷满仓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武器装备现代化,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略能力’,这是国防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深刻领会报告对知识产权事业的战略性布局,胸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使命,不断推动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型号系统,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

  倒计时,点火,起飞……19年前的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华民族飞天梦圆!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四号,我国实现首次进入太空到实时太空授课跨越,在浩瀚太空一次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如今,神舟飞天、北斗护航、嫦娥揽月、祝融探火,天问在星际探索、天和在太空遨游,我国不断缔造着“航天强国梦”,同时也向世界传递着中国航天自立自强、高水平自主创新的决心。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支撑,多年来,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下大力气为航天利器打造提供系列重要知识产权业务支撑和服务保障。

  为推动新材料新工艺等各项技术自主可控,航天科工三院306所建成独具特色的“三级创新体系”平台以来,1000余人次参与创新项目研发,设立80个创新实体,支持超材料等49项新材料新工艺技术拓展,推动高温聚酰亚胺等28个方向取得阶段性突破,填补防弹吸波材料等31项技术空白,实现刚性隔热瓦等16项技术自主化。

  多项技术的突破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多种产品研制成功实现了替代进口,在航天科工各单位力量凝聚之下,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技术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截至目前,航天科工获评中国专利金奖3项,拥有有效专利3.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近2.3万件。

  2019年,航天科工自主研制的500吨级推力商业航天固体运载火箭(一级,减装药状态)地面试车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大推力、高质量比固体运载火箭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自主创新始终是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精神禀赋。依靠自主创新,我国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征程中稳步前行,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航天重大工程硕果累累,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新一代航天技术深度融合。航天探索无止境,相信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属于中国航天的印记将越来越多。”谷满仓说。(作者:刘娜)

  高速铁路,跑出中国速度

  10月16日,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北京局)干部职工坚守岗位保安全、保稳定、保畅通,用实际行动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铁路北京局运行的京张高铁复兴号列车最高时速350公里,从北京到张家口174公里的路程,只要1小时左右就能到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等,中国高铁、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作为“中国标准”领跑世界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高铁发展日新月异,一次次惊艳了世界。十年来,我国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形成了具有知识产权的世界先进高铁技术体系,“坐着高铁看中国”成为老百姓享受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今,我国已成功建设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高速铁路网,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高铁里程突破4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复兴号常态化按时速350公里运营,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实现高铁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的国家。从林海雪原到江南水乡,从大漠戈壁到东海之滨,我国高铁跨越大江大河、穿越崇山峻岭,“四纵四横”高铁网全面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成型。

  每一次令人叹为观止的重大技术进步背后都是自主创新支撑前行,每一项核心技术都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目前,我国已形成涵盖高铁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三大领域的成套高铁技术体系,高铁技术水平总体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从成功构建基于BIM的铁路工程协同设计体系,到突破高铁ATO关键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从智能型复兴号动车组,到智能综合调度系统,中国高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创新力量。

  世界上首次全线采用智能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融合BIM、GIS等新技术,建立全线、全专业三维BIM模型,开启智能铁路新时代。国铁集团京张城际铁路有限公司运输安全部副部长王久军介绍,京张高铁作为“最聪明”的高铁,是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技术的集成。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实现了车站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自动停车开门,一证通行、刷脸进站、智能机器人服务,列车5G超高清演播、无线充电,交通一站式接驳,为旅客提供了畅通、便捷、舒适、安全的美好出行体验。(作者:李思靓)

  盾构机,挖掘中国厚度

  10月16日上午,党的二十大隆重开幕,引发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下称中交天和)干部职工的强烈反响。

  中交天和设计研发总院总工程师、江苏省劳模肖军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响亮号令,是一篇闪耀思想光辉、照亮前进道路的纲领性文献和政治宣言。

  从“天河号”到“聚力一号”,中国实现了超大直径盾构机的弯道超车,让探索地下空间的无限可能性成为现实。“盾构机又被称做‘地下蛟龙’,被广泛应用于地下隧道工程中,是当之无愧的工业机械之王。”肖军对中国知识产权报表示,盾构机是大国建设的核心装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基建实力。

  如此“利器”,诞生之路注定不凡。“国外可以制造盾构机,我们中国人照样可以!”时至今日,回忆峥嵘往事,时任南京纬三路过江隧道工程指挥长、总工程师的张伯阳仍心潮澎湃。2010年的南京纬三路过江隧道是我国首个复合地质条件下的超大型隧道工程,我国工程建设所需的大直径、超大直径盾构机完全依赖进口。然而,进口盾构机价格高昂、制造周期长等因素远超工程预期。至此,研发国人自己的超大直径盾构机被提上了日程。

  超大直径盾构机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研发之路布满荆棘,但不服输是写在中国人血脉里的精神。2010年,中交天和接下了研发两台15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的任务。14个月、420个日日夜夜,中交天和的建设者们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2011年12月,我国超大直径泥水气压平衡复合式盾构机“天和号”诞生了。一鼓作气,2012年3月,“天和一号”也顺利诞生。

  “这两台盾构机的成功研发结束了大型和超大型盾构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共为国家节约支出近8亿元,并在国际上首创了多项新技术。”肖军介绍,中交天和的建设者们备受鼓舞,在不断奋斗中结出累累硕果,捷报频传。2019年,首台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机“振兴号”下线。2020年,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运河号”,于全国最长及直径最大地下公路隧道北京东六环项目工程中掘进前行,有望近期实现该隧道首个区间贯通。2021年,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聚力一号”诞生,现已于江阴靖江过江通道项目进行着它的穿江之旅。

  手握技术,中国品牌开始了向上突破,让中国超大直径盾构机走出去。2018年,孟加拉国卡纳普里河河底隧道工程中,中国出口海外的首台超大直径盾构机下线;2021年,运用我国盾构机,孟加拉国第二条超大直径隧道贯通,实现了该国人民的隧道梦。

  现如今,中国超大型盾构机已成为中国品牌的一张“名片”。“从购买国外全套盾构设备,到国产盾构机在国外工程中脱颖而出,中国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肖军激动地表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盾构设计师,我将把全部精力放在盾构创新研发上,为盾构机强国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作者:叶云彤)

  水力发电,凝聚中国力度

  “认真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后,我备受鼓舞。”10月16日上午,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哈电电机)智能制造工艺部智能制造技术室主任贾瑞燕守在电视机前,全程认真收听收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她说,二十大报告对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部署,这对科研人员来说是鞭策,也是鼓励。

  沿金沙江溯流而上,青山碧水相映间,旷世工程夺目出。这里,是蜚声世界的白鹤滩水电站,是中国几代水电人数十年如一日艰辛求索,突破“极限挑战”,打造出的又一张中国水电引领世界的“国家名片”!

  作为一名专利发明人,贾瑞燕参与了白鹤滩水电站机组研发工作,她和相关研发团队多年的攻坚克难让我国在相关领域实现了自主研发,运用机器人CMT堆焊技术提升白鹤滩轴瓦制造质量等。工作11年来,她参与了诸多重大科研项目,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

  贾瑞燕说,能够参与白鹤滩水电站机组研制是她11年工作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仍然记得,2021年6月28日,白鹤滩首批机组安全准点投产发电,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称赞“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鼓舞了所有的参建人员。

  彼时,哈电电机自主研制的白鹤滩水电站右岸14号机组,作为全球首台并网发电、全球首台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的水电机组,频频“出圈”,成为引领我国水电攀登“珠峰”、勇闯世界水电“无人区”的一段佳话。

  中国三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白鹤滩水电站总容量1600万千瓦,其中左岸8台机组由东方电气自主研制供货,右岸8台机组由哈电电机研制。作为水电技术攻坚力量,这两家企业以其技术创新,勇攀水电“珠峰”,打造大国重器,向世人完美展示了“中国水电力量”。

  目前,白鹤滩水电站13台机组投产发电,其余全部具备并网条件,将与长江干流其它5座水电站,共同筑起一条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数据显示,白鹤滩水电站1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后,一天的发电量就能为一个城市16万家庭提供一年的用电量。

  “作为一名工艺人员,我将继续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在公司的部署下,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努力开展数字化建设实施工作,以智能升级引领,以数字化驱动赋能,实现公司产业优化升级,助力经济发展。”贾瑞燕充满信心地说。(作者:陈景秋)

  海油勘探,突破中国深度

  在收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后,中国海油“深海一号”气田总监袁圆难掩激动,他表示,作为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开发建设过程的亲历者,他和他的同事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接下来,公司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继续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助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聚焦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全力保障油气生产供应,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海洋,蕴藏着地球上超过34%的石油和天然气,近一半深埋于水深超过300米的深海之下。然而,水深每增加一米,资源开采难度便呈几何级增长,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对于深海开采这种高成本、高风险的开发项目,唯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够解决困境。从上游到上中下游一体化、从浅水到深水、从国内到国际,通过40年的技术攻关与自主创新,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相继攻克了深水、高温、高压等领域难题,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体系。

  去年6月,在距离海南三亚约150公里的陵水海域,“深海一号”正式投产,每年为粤港琼等地的千家万户稳定供气30亿立方米。“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水下生产系统”的全海式开发模式、3项世界级创新、13项国内首创技术、12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深海一号”的成功投产,实现了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从300米水深到1500米水深的历史性重大跨越,是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海洋开发领域迈入了“超深水时代”。

  从浅水到深水再到超深水,我国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惧惊涛骇浪,面对复杂的海洋环境和地质条件,在数十年间不断研究探索,最终实现了逐梦“深蓝”的目标。目前,我国油气田已有近200个,“深海一号”“海基一号”等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陆续建成并投产,我国已一跃成为全球少数几个能够自主开展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国家之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一个个大国重器,凝聚着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记载着我国为海洋强国砥砺奋进的峥嵘岁月。我国一代代深潜人正在科学思想的指引下,向海而生,不断创新,奋力书写着“中国深度”的伟大篇章。(作者:刘弘一)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知识产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IP大咖说

《专利法》修改问题热点解读(二)
《专利法》修改问题热点解读(一)

热门推荐

WIP公开课第六季预告-日文专利文献翻译实例介绍(...
以人为本 打造国际化的全产业链运营——访隆天知识...

欢迎投稿:tougao@cnipr.com

投稿热线:010-82000860-8215

关键词

IP大咖说

《专利法》修改问题热点解读(二)
《专利法》修改问题热点解读(一)

热门推荐

WIP公开课第六季预告-日文专利文献翻译实例介绍(...
以人为本 打造国际化的全产业链运营——访隆天知识...

欢迎投稿:tougao@cnipr.com

投稿热线:010-82000860-8215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