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情 我们在行动(教育篇)
摘要:对于因疫情而一直“宅”在家里的“大于”来说,没有什么比鼓捣新玩意儿更让他“嗨皮”的了。在这个“超长待机”的寒假里,许多孩子早就撒了欢儿,而大于的儿子,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七年级五班的于津,却每天一睁眼就在写写画画,还时不时地跟父亲讨论甚至是争论些什么。
天津四十一中疫情防控期间知识产权教育纪实
对于因疫情而一直“宅”在家里的“大于”来说,没有什么比鼓捣新玩意儿更让他“嗨皮”的了。在这个“超长待机”的寒假里,许多孩子早就撒了欢儿,而大于的儿子,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七年级五班的于津,却每天一睁眼就在写写画画,还时不时地跟父亲讨论甚至是争论些什么。
3月11下午,从3点20开始,大于和于津父子俩就各自捧着手机不放,恨不得一头扎进屏幕里去,除了吃饭、盥洗,几乎一直在伏案忙碌。
“老父亲”最终没熬过“熊孩子”。晚上10点半,于津终于敲定了他改了又改的设计图,发给学校科技创新社的负责教师刘敏。刘老师也并没有休息。收到于津的作品后,她马上转发给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专利代理师赵岷和董汝涛。接下来,她还要支使大于跑个腿儿呢。
创新教育,线上课程不停
刘敏原本并不认识大于。第一次跟大于在网上对话的时候,她甚至还有些忐忑。没想到就在这个漫长的假期里收下了这么个“大”学生。
原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防止疫情向校园蔓延,天津四十一中按照教育部要求延期复课,通过网络教学等方式实现“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刘敏作为《科技创新思维训练》校本课程的负责教师,提出面向七年级学生开展为期两周的线上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于津就是应她的招募加入实践活动的一名学生。他和同班同学李韩津、王嘉铭、贾伯尧一起,每天下午3点20分齐聚微信群,听刘老师和她邀请来的嘉宾讲授创新课程。
第一天的“头脑风暴”一下子把所有学生都吸引住了。刘敏通过微信小程序发布了数十个生活中常见物品,学生们随机抽取并思考如何把这些物品结合到一起,创造出有新用途的物品。孩子们讨论得热火朝天,刘敏趁机给他们普及专利相关知识:专利要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发明创造要能实际应用才真正具有价值。“改它!改它!改它!”随后,刘敏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们发现疫情期间生活中存在的不方便之处,开动脑筋提出创意设计,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李韩津是个内向的男孩,爱画画的他总是习惯于一个人默默钻研,不敢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想法。在刘敏的鼓励下,他终于鼓起勇气,对同学王嘉铭设计的带呼吸阀口罩提出了改成单向阀的改进意见,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受到激励的李韩津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也能仔细思考,认真交流。“以前我只是会画画,认为自己画出来的就是设计。通过跟老师和同学们的讨论交流,我才知道自己画出来的东西有哪些不合理、不科学之处,才能改进成既好看又有实用性的设计。”李韩津说。
通过两周的线上实践课程,李韩津已经能主动、大方地与同学们交流。他的妈妈还告诉刘敏,李韩津不但不再躲避交流,甚至还抱怨手机太卡,交流速度没有别人快呢。
“开设创新课程好几年了。同学们在课上学习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孩子们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在进行思维联系时在教室里总会发生抢答、声音叠加等现象,场面热烈而混乱。但是一节课下来,好像又没剩下什么。”刘敏说,这次特殊时期、特别形式的实践课程,为师生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下课后,她整理微信聊天记录,可以真实而完整地重温孩子们的思维过程,清晰地捋出孩子们思维方式和创新技巧的提升,比以往纯线下教育的效果更佳,孩子们每天都不舍得结束讨论,主动“拖堂”。没想到,疫情带来的不便却为她开拓了创新教育的新思路。“等疫情过去之后,我们可以采取线上互动结合线下集中研究的方式,应该会更好。”刘敏表示。
传播思维,从学校到家庭
刘敏组织的精彩交流不仅牢牢吸引了孩子们,也钓来了“一条大鱼”。看了于津的聊天记录,大于主动要求加入实践课程,也来做一名学生。
在天津四十一中的创新教育线上实践课程中,大于不再是“于津的父亲”,而是“于小清发明人”,和他的儿子“于津发明人”一样,接受刘敏邀请来的嘉宾的指导和点评。在大家的讨论中,“于小清发明人”形成了一件适用于戴眼镜者佩戴的口罩设计。他对现有口罩密封垫的结构、可拆卸方式、连接钩的结构做出了改进,让戴眼镜的人在佩戴口罩时避免起雾等不适。“于津发明人”则更多关注口罩的重复利用,设计了一种能无污染快速更换滤芯的口罩。
“我们确定了创新创意的大致方向之后,可以先进行专利检索,看看别人都是怎么做的,找到他们的缺点加以改进,形成自己的创新。”天津市发明协会会长龙悦以于津的创意为例,向学生们展示了专利检索的过程和意义。检索中,于津的一些点子被发现“撞”了前人的智慧成果,还有一些想法面临实用性缺乏的问题。在龙悦的指导下,大家也纷纷注册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账号,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智慧,启发思维。于津的一些创意被否定了,但另一些想法又在检索的过程中逐渐成型。
“于津发明人就口罩外壳的形状、滤芯结构、气阀结构做出了相应的改进,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实用性,但还要在确保口罩有效性的前提下实现空气无法通过防菌棉布、塑料外框与塑料内框之间的间隙直接进入到口罩中。需要解决密封性的问题,才能形成完善的技术方案。”赵岷给出了专利代理师的专业分析说明。
看着儿子的创意在老师们的指导下逐渐脱胎为可以实现的设计,大于也开始加速努力,不仅在线上课程中更加积极,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发现与思考。
“我觉得自己的收获真的远超预期。一开始想着要有成功的创意才不枉此行,但慢慢地我发觉,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在课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才是。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创新思维慢慢地影响了我。生活中遇到小问题,我会下意识地去想如何改进,还会和家人探讨。这是我原来思维模式中很少出现的。这种变化恰恰是我最大的收获。”大于说。
大于的收获正是近年来天津知识产权教育的努力方向。天津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局按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与《天津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要求,积极在学校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提升青少年知识产权与创新意识,同时以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学校为阵地,在全市构建“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局面。
专利申请,创新助力战“疫”
3月12日晚上,大于收到了期待已久的刘敏的微信:“于津的发明项目被甄选出来,由学校帮助他提交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您支持吗?”李韩津的母亲也收到了同样的信息。第二天一早,两位家长分别把所需材料交到学校传达室,校领导也为他们开具了相关证明。刘敏整理好所有材料,也放在传达室。董汝涛隔天来取走,跟撰写好的专利申请书一起,寄到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大家分工合作,全程无接触,安全、顺利地完成整个申请流程。
“在课程中,我感受到,同学们的创新都是要给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创新,关注解决当前疫情问题,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龙悦鼓励大家,不要觉得这些小创新不够“高大上”,“创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循序渐进,解决一个问题是一个问题。希望同学们把这种思维也带到日后的生活学习中去,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天空。”
“创客的生活在过程中煎熬,在结果中升华。重要的是我们不要放弃思考。”刘敏说。没能成功提交专利申请的两位同学也并没有气馁。刘敏指出,王嘉铭的发明设计改进了3次,每一次都有突破性的改进点,“他能很快从问题入手,进行排除法的判断、筛选、更改和替换,这种思维不要停。”贾伯尧则表示,在讨论中理解了实践的重要意义,懂得了知识必须要实践才有用的道理,等到疫情结束,想和大家一起到实验室实地操作,把想法变成有用的产品。
“设计不仅仅停留在纸上,等同学们能够回到校园,我们会带领大家将现在的这些创意转化为实践。”刘敏说,作为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四十一中一直大力支持学生提交专利申请、实现创新创意的社会价值。2018年,该校学生共提交了35件专利申请,目前有7件已获授权。“我们不仅要使孩子们树立起尊重和保护创造成果的意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带动他们的家庭乃至全社会关注创新、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在刘敏手中,战“疫”就是一方小小的屏幕,师生们在这头,世界在那头,以创新和知识产权教育为纽带,传播着改变世界的力量。(孙迪 王絮蒙 张军|中国知识产权报)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知识产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