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视角 > 解读

“中国建造”加速转型“中国智造”

发布时间:2020-09-23
责任编辑:戚硕
来源:人民网

摘要:中国建筑业正加速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智能建造将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在新基建的牵引下,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有望在建筑业加速渗透,为建筑业带来巨大机遇,将构筑起建筑业发展的新格局。

  中国建筑业正加速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智能建造将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在新基建的牵引下,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有望在建筑业加速渗透,为建筑业带来巨大机遇,将构筑起建筑业发展的新格局。

  智能建造大势所趋

  7月,住建部等13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近日,住建部等9部门印发《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意见》明确,要加快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大力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加快应用大数据技术,推动5G等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工地的集成应用。

  在9月9日中国建设报社、全联房地产商会和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数字建筑峰会2020”企业家专场上,建筑业界人士认为,无论是快速提升建筑品质,还是工程项目提质增效,都离不开数字化的有力支撑。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刚介绍,早在2000年,宝冶集团就进入了BIM领域,探索构建企业项目层级数字体系,用软件定义管理。近年来,在大型高科技主题乐园、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方面,宝冶集团通过技术研发掌握了核心技术,为企业跨越式发展积蓄能量。

  “特别是在上海迪士尼和北京环球影城等项目中应用以后,公司深刻地感受到数字技术给传统建筑企业带来的变革和挑战。”陈刚说。

  用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桁的逻辑来看,如同制造业一样,建筑业可以通过技术输出、管理输出、标准输出,按照标准交付产品。要做强这个过程,离不开技术支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而数据是所有信息化的基础和源头。为此集团花三年时间初步建立财税一体化,打通信息孤岛,过滤信息垃圾,改变思维方式、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最终实现降本增效,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陈桁认为,用制造业的思维方式来管理建筑项目,管理施工现场,才能实现建筑工业化,最终实现建造智能化。

  在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樊军的眼里,科技创新有助于解决企业在投标过程中,特别是国际工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的问题,通过科技创新和减少重复劳动来降本增效。

  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景龙则介绍了在数字建筑、数字转型方面的大量实践和成绩:利用装配式+BIM技术,重大项目G20主会场得以在12个月内完工;上合青岛峰会项目更是仅用了6个月就完成了从方案设计到最后竣工交付的过程,其中BIM技术渗透在各个环节,成为项目的技术支撑。

  从业界人士的研讨中可以看出,智能建造将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两新一重”建设,将给建筑业带来重大发展机会。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石治平认为,建筑企业信息化将带来多点机遇:深化BIM应用促进项目多方协同;实施ERP系统实现业财融合;通过新技术应用转变生产管理;借助新技术创造全球运营管控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

  “数字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意识到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真正能够顺利实施并获得业务效益的企业却很少,这背后也有其自身的痛点和难点。”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裁袁正刚说,“企业数字化是一项战略,需要整体设计、系统考虑和分步实施。对于建筑企业而言,落实现场工作数字化、软件方案平台化和企业管理系统化是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三大方向。”

  助力拓展国际市场

  以“现代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为主题的建筑服务专题展区首次出现在不久前刚刚落幕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下称“服贸会”)综合展区,重点展示了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信息技术与VR、MR、巡检机器人等创新型智能设备融合,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空中造楼机、盾构机等智能建造装备与BIM、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融合的智能建造方式。

  服贸会通过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举办专题论坛,在吸收引进国外工程建设先进信息技术和先进经验的同时,充分展示中国建筑服务的优秀经验和创新应用成果,并通过服贸会这个平台促成了多个“一带一路”及境外工程项目的意向合作。

  记者在现场看到了中国建筑集团在智能建造技术创新方面的成果,这家企业诞生了不少全球第一,如打造了全球首个5G智慧工地北京亦庄京东二期、世界上首例建筑3D原位打印,其承建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创下8项全球之最。

  在中国建筑集团总工程师毛志兵看来,智慧建造的技术内核是数字化新型建造方式,未来将影响和渗透到工程建造各个领域,是建筑业供给侧改革的技术支撑。智慧建造是做强做优中国建造的关键抓手,是增强国家竞争实力的有效途径。

  服贸会期间,在建筑服务专题论坛上,举行了北京建工、中建一局、中建二局“一带一路”及境外工程项目签约仪式,签约总额达303亿元。

  此次签约合作包含四个境外工程,分别是援白俄罗斯国际标准游泳馆项目、菲律宾马卡蒂地铁大交通EPC项目、菲律宾马尼拉国际金融总部基地中心城星城项目以及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塞港商业综合体项目。

  中建一局和二局分别承揽了菲律宾的两大项目。中建二局总经理石雨在签约现场介绍说,依托庞大的科技研发体系,集团向高效制造、绿色制造和智能建造迈进,在国内外承建了一大批工艺复杂、技术先进、有重大影响的高大精尖工程。大量的地标性建筑也为集团赢得本次合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项目将采用中国标准、中国设计、中国施工、中国设备。

  樊军在介绍北京建工签约白俄罗斯项目情况时表示,从中国建造到中国智造是北京建工集团深化拓展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此次签约的白俄罗斯国际标准游泳馆项目,在中国设计,国外建造,充分利用了数字孪生模拟建造场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实现施工过程数据采集等智能建造技术。期待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创效能力,同时将体现中国质量、中国速度、中国品牌的服务能力推向世界。

  一些大型建筑企业已经开始利用新技术整合全球资源,实现企业的全球化发展。陈刚介绍,上海宝冶在菲律宾设立了BIM中心,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人才、技术、管理资源。通过在海外设点,上海宝冶还能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成本差异让信息“跑起来”,同时还在探索模块化经营,用科技和信息手段来整合不同资源。

  自主创新仍在路上

  数字化时代,数据安全越来越受关注。BIM技术是我国实现向建筑数字化、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核心技术,但目前BIM建模软件和基础平台被几家国际大型软件开发商所垄断,国内的BIM应用软件还在发展中。业内人士认为,理应对BIM软件的“中国芯”重视起来,而其中最应该重视的就是BIM应用软件的核心技术——图形引擎技术。

  记者在“中国数字建筑峰会2020”上注意到,图形引擎的本土化自主研发已经引起国内企业的重视,广联达就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据袁正刚介绍,计算机图形学属于数学里面的一个分支,人才非常缺乏,开发难度很大,所以成为“卡脖子”的一环。为此,从2003年起,广联达坚持研发自己的图形引擎,目前在图形引擎的三个核心——图形相互关系、底层数据表达(图形数据库)和图形显示方面,广联达都已经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由于底层的图形运算算法数据库是最核心的部分,要和行业应用结合起来,广联达从一开始就瞄准建造全生命周期。“这样的平台引擎数据库都是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在安全性方面有保障,是可以放在阿里、华为等公有云里面的数据库。”

  不过,业界人士发现,由于研发投入和规模等局限,国内BIM应用软件问题严峻,自主软件的功能、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等和国际品牌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从政策方面来看,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有利于国产软件成长的措施。《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就鼓励BIM应用软件产业化、系统化、标准化,支持软件开发企业自主研发适合国情的BIM应用软件,打破国际大型软件公司的垄断。营造利于国产软件发展的环境也引起关注,未来将会鼓励更多企业加入到建筑业软件的自主研发和创新中。(记者 周武英 综合报道)

  ■相关链接

从2020智博会看智能产业发展新动向

  具备超高导电性和透光度的石墨烯柔性透明键盘,可根据环境温度和太阳辐照自动调节颜色和透光度的智能玻璃,能在“千里之外”实时提供技术支撑的“5G+AR”远程运维……9月17日闭幕的2020线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众多“黑科技”让人印象深刻。

  在本届智博会上,依托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见证着我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折射出智能产业发展的新动向。

  当环境温度偏高时,窗户上的玻璃会自动“雾化”,调整到最佳的遮阳隔热状态;在不同季节、天气、时段和朝向,玻璃能变幻出不同颜色,极大丰富了建筑表皮的艺术表现力……在本届智博会的线下体验馆里,一款会“思考”和“变幻”的玻璃引发众多参观者的好奇。

  研制这款智能玻璃的公司有关人士介绍说,通过加入一种特殊的纳米凝胶材料,就能赋予普通建筑玻璃独特的温度记忆和透光度、色彩调整功能;相关产品已应用于全国上百栋建筑,市场订单正如雪片般飞来。

  “本届智博会上,一大批‘从0到1’的新技术、新产品涌现出来,将牵引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腾讯公司副总裁蔡光忠说,腾讯公司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5G网络、云服务等技术资源在智博会上搭建的智慧名城展馆,展示了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智慧城市要素项目,描摹出未来生活的模样。“其中不少项目已经处于‘从1到100’的应用阶段,正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用“相机”一拍,就能识别出水果的含糖量、新鲜度,空气的PM2.5含量、污染物浓度,土壤的元素含量、肥沃程度……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鲍捷发明的量子点光谱仪一经问世,就引起多个行业高度关注。“光谱是每种物质与生俱来的‘指纹’,量子点光谱仪可借助相当于头发直径万分之一的量子点纳米材料识别物质的光谱,再通过‘后端’的数据库准确判断物质的种类、数量等信息。”鲍捷说。

  “需要识别物质光谱的地方都可以运用量子点光谱仪,其核心部件量子点芯片比指甲盖还小,可应用的领域难以估算。”专注于新兴产业投资的首长四方(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桂峰说,量子点芯片本身能成长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的同时,还有望成为诸多行业创新发展的“助推器”。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已连续举办三届的智博会不难看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新产业方兴未艾,正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从事冶金项目设计、咨询的企业,董事长肖学文说,近年来中冶赛迪将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搭建了国内首个基于自主芯片架构的数字基础设施——赛迪云,并打造出钢铁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本届智博会上,中冶赛迪在线上展示的Q-TOUCH云端城市管理平台,已成功运用到智慧政务、市政管理、城市建设、工业园区管理等领域。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本届智博会上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其中,数字产业化增加值达7.1万亿元,同比增长11.1%;产业数字化增加值约为28.8万亿元,服务业、工业、农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达到37.8%、19.5%和8.2%,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记者 王金涛 何宗渝 黄兴 重庆报道)

  ■记者手记

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

  短短十天内,记者在北京和上海先后参加了服贸会智慧建造创新发展应用高峰论坛和中国建设报社等单位举办的“中国数字建筑峰会2020”,一场场论坛带来的脑力和情感激荡都印记在脑海之中,也激发起记者对中国建筑业转型之路的思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廖玉平在“中国数字建筑峰会2020”上指出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逐步以机器代替人工,提升建造水平;加快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打通工厂智能制造与现场智能建造全流程;加大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要实现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新基建指明了未来探索新业态的方向。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看来,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对工程建造的变革性影响,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在智能建造的助力下,未来的建筑产品可能成为智慧空间。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在谈到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方向和路径时明确表示,这次转型是建筑业发展过程的变轨,而不是沿着原来的轨道往前走。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实现技术进步,方向是无人工地、BIM和“三全系统”。他指出装备创新刻不容缓,要系统筹划无人工地,解决软件受制于人的软肋,建立共赢发展的商业模式。

  普华永道中国管理咨询业务CEO张立钧在谈到新基建机遇下的建筑企业未来规划时建议,在新时期、新环境、新载体下,建筑企业应抓住新的业务布局,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增强“外延式发展”能力,优化组织体系和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推动建筑产业从传统的物理空间走向数字化空间的拓展、渗透,使数字化手段走向更大的生态。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连续10年参与举办中国数字建筑峰会,今年还首次举办了企业家论坛,在董事长刁志中看来,建筑业要想转型升级,首先必须提升认知,用平台思维重构产业生态、用数字思维重新定义业务创新、用闭环思维牢牢抓住数字转型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从根本上优化生产关系、提高运营效率、抵御危机压力,重塑中国建筑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转型升级在“知”更在“行”。可喜的是,建筑行业一批领军企业早已在数字化和智能化变革大潮中进行了持续的实践,一栋栋搭载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成果的建筑拔地而起,完成了多少过去不可能做到的事,“中国建造”正在加快走向国际。

  转型会给建筑业带来哪些变革?在中国建筑集团总工程师毛志兵看来,智慧建造将开启工程建设行业发展新时代。在工程建设行业,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智慧建造为技术手段的新型建造方式正在改变工程建造的产业链,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之一,成为深化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和关键路径。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通过新型建造方式来打造更加智慧、高效的建筑与基础设施,是实现智慧城市的产业基础。

  可贵的是,中国建筑业看到了转型的不易。5至10年有根本转变,这已经是一个乐观估计。然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既已起步,又何惧征程艰辛。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目标在前方,路,在脚下。(作者:周武英)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知识产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IP大咖说

朱洁琼谈知识产权纠纷热点问题
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二)

热门推荐

域名引发权属纠纷 法院一审驳回起诉
硬科技创业,专利申请要慎重!

欢迎投稿:tougao@cnipr.com

投稿热线:010-82000860-8215

关键词

IP大咖说

朱洁琼谈知识产权纠纷热点问题
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二)

热门推荐

域名引发权属纠纷 法院一审驳回起诉
硬科技创业,专利申请要慎重!

欢迎投稿:tougao@cnipr.com

投稿热线:010-82000860-8215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