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专家:科技创新中心如何实现领跑式创新?
摘要: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当前的国际竞争突出体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近年来,我国先后提出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三个科创中心目前建设情况如何?彼此之间有何异同?建设科创中心应该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我们邀请京、沪、深三地专家进行对话,为科创中心建设支招。
本期嘉宾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教授 曹文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刘培林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 杨建华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研究中心主任 宋洁尘
1、对标世界顶级科创中心 释放潜能、补齐短板
光明智库:近年来,国家提出着力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科技创新中心。三地打造科创中心,各自的优势有哪些?和世界顶级科技创新中心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
刘培林:能否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要素的供给是否充分,创新成果的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大。从国际经验看,虽然世界级科创中心可以面向全球吸引创新资源并以全球作为创新成果的市场,但其所在国家自身的创新要素供给和市场规模大小的影响却更直接。从这个角度看,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优势是:中国创新要素供给潜力巨大,市场规模巨大,且还在以较高速度扩张。
和世界级科创中心相比,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最突出的短板是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储备有限,以及基础科学研究的能力体系明显薄弱。这些短板背后更关键的差距是:这三个城市或地区尚未成为世界级人才最向往的地方。
曹文泽: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主要有四个:大学、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原始创新能力较强;高校技术转移体系已具雏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红利逐步释放,激发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与活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蓬勃发展,初步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一体化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科技创新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法规文件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法治保障得到显著增强。
不过,对标美国硅谷、纽约,英国伦敦,以色列特拉维夫等世界一流科创中心,上海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体制机制、市场化程度和创新文化等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科技人才、资金、成果转化以及利益分配、政策衔接、创新生态、环境营造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宋洁尘:北京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在于科技和人才。科技方面,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截至2018年度,共有31位科学家被授予该奖项,其中20位来自北京,占比达64.5%。人才方面,仅在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内工作或居住的两院院士就达605名,占全国两院院士总数的36.27%。
就全国而言,北京有明显的科技和人才优势,但与世界顶级科技创新中心相比,北京的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一流学科的数量有限,跨文化背景的全球顶尖人才还远远不足。
杨建华:能不能聚集高端人才以及创新创业所需的各类人才,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最直接的表现方式。评判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好坏第一个要聚焦的因素就是移民文化,移民文化程度越高,这个城市或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就会越好。硅谷是全球最领先的高科技重地,40%的从业人员出生在海外,这是它成功最重要的保障。在这个层面讲,京沪深三地与硅谷的差距非常大,需要下大力气加以追赶。
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各自优势来看,北京集聚创新创业要素的能力较强,尤以人才集聚程度、科技金融要素集聚程度、互联网及相关产业的集聚程度和创业生态等方面优势较为明显;上海则在外资企业的集聚、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水平、与自由贸易相关的先行先试政策等方面优势比较突出;深圳则在行业领军高科技企业集聚程度、民营经济发展优势、先行先试政策的可获得性、智能硬件产业配套完善性等方面优势突出。
2、努力构筑未来参与全球竞争新高地
光明智库: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如何?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于全国科技创新大局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刘培林:我国目前还没有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与类似发展阶段甚至更高发展阶段国家的不少城市或地区相比,三个科技创新中心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可圈可点的。比如,集聚了在全球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吸引了数量可观的资金,形成了谱系宽广的产业体系和较强的成果转化能力,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当然,也要看到,与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相比,尚有不小差距。
未来,三个科创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在多方面对全国科技创新大局产生影响:三地有可能成为全球前沿技术和前沿基础科学知识的策源地;有可能跻身全球创新网络中举足轻重的枢纽行列,进而带动全国整体创新水平提升;将在世界范围内为我国集聚全球科技创新人才和要素。
曹文泽:五年来,上海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提升上海科创中心策源能力;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持续发力;建设上海科创中心多层次功能承载区;打造近悦远来的国际化人才集聚高地和创新生态系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强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制度供给。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新时代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必然要求。要在依托“四个中心”集聚和辐射创新资源的基础上,把科技创新功能叠加、渗透、融合到“四个中心”功能之中,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为实施国家创新强国战略贡献上海智慧和力量。
宋洁尘:近年来,北京紧紧围绕推动“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围绕对接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推进全面创新和中关村先行先试,聚集培养顶尖人才,推进重大项目落地转化,培育高精尖产业,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6方面,滚动推进年度工作任务和项目。目前,“三城一区”的创新引擎作用凸显,2018年度国家科技“三大奖”,1/4落在中关村科学城。“三城一区”创造的GDP超过全北京市的三成。
北京科创中心建设要支撑起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科创中心,应始终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努力构筑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新高地。
3、追赶和跟跑之后 开展并跑甚至领跑式创新
光明智库:北京、上海、粤港澳三个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来,积累了哪些经验?还有哪些难题需要破解?
刘培林:有两条经验值得特别重视。
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着力营造创新生态,顺应企业要求、借助市场专业知识对新生技术和商业模式进行精准帮扶;针对新生技术和商业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推动创新创业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失败案例实施容错机制。
二是开放创新。除了在全球知识和技术前沿进行追赶和跟跑式科创活动外,三个科创中心在一些领域已跻身全球前沿,开展并跑甚至领跑式创新。
需要破解的突出难题是,如何降低创新创业活动的确定性成本,比如房租,从而使创新创业人才将更多资源用于应对创新创业活动中不确定性方面带来的成本。
曹文泽: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经验主要有:围绕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着力提升科创中心策源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打造了一批研发与转化新型功能型平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创新政策。目前有9条经验被国务院批复推广;积极推进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参与科创中心建设。
目前,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创新创造的生态体系建设上下更大功夫。
宋洁尘:北京在推进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始终将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首位,在培育和承接以跨学科、综合型国家实验室为代表的战略科技力量、承接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上超前谋划、靠前服务。始终将央地协同、部市联动作为重要突破口,围绕各类创新主体的发展诉求,主动搭平台、建机制、出政策、促转化。始终将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作为重要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为创新创造提供精准化定制化的发展环境。
近期,北京市为加速5G、人工智能等爆发性领域的创新步伐,经公开征集遴选,首批推出十大应用场景,得到相关创新主体的普遍欢迎。
4、着力营造第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
光明智库: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我国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杨建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个很复杂的体系,它至少包括三个环境和六大要素,其中三个环境是指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六个要素包括领军企业与创业系、高校院所与技术源头、高端人才与人力资源、天使投资和创业金融、创业孵化与服务机构、创新文化与政府服务。
打造科创中心,需要立足三个环境的营造和六大要素的集聚与交融,我们需要在能否产生众多创业者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能否引领并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供给、能否集聚创新创业所需的各类人才、能否提供到位的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和政府服务等方面发力,打造更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曹文泽:我们应加大科技金融建设力度。世界各大科创中心往往也是金融中心。而上海的科技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
形成部门合力,共同推进科创中心建设。政府的相关科技管理部门目前还存在着分散、条块分割、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缺乏必要的协同。
建立健全准确、权威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评估系统。
加大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开展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投入大、见效慢,但原始创新又需要基础研究的突破,因此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为核心技术研发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强化科技创新的法治保障。面对当前科技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更需要加快科技法治体系建设,为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提供保障。
刘培林:我国需要着力营造第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强化对世界级人才的吸引力。从国际经验看,科创中心之间的竞争主要围绕人才展开,而人才竞争主要涉及基础科学领域的全球领军人才、战略性科学家、具有引领全球趋势能力的企业家。有了这三类人才,其他人才会跟随而来。培育和聚集这三类人才,需要市场和企业发挥作用,更需要政府发挥前提性作用,形成长效的基础性制度,使得人才仅需关注创新创业活动本身成败而无须担心其他方面;也需要整个社会鼓励创新和试错,尊重创新创业活动对整个社会知识体系的贡献。
宋洁尘:三大科创中心建设将深刻改变全国甚至全球的创新地理版图。对标世界顶级科技创新中心,我们依然是追赶者。当务之急是三大科创中心应该携手组织精锐力量,加快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国分忧。着眼长远,围绕打造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力争在重大科学发现、颠覆性技术创新上有更多建树。同时要放眼全球,深化改革,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提升配置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的能力。(学术支持: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春雷、王斯敏、蒋新军、王佳、覃庆卫)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知识产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