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视角 > i智库观点

移动支付安全吗?

发布时间:2016-04-07
责任编辑:王雪
来源:知识产权出版社咨询培训中心i智库

摘要:在移动支付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您采用了移动支付方式吗?您的选择又是否会存在信息安全隐患呢?今天就让小i从专利角度为您解析现有的移动支付安全措施,分析利弊,为您的账户安全贡献绵薄之力。

  在移动支付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您采用了移动支付方式吗?您的选择又是否会存在信息安全隐患呢?今天就让小i从专利角度为您解析现有的移动支付安全措施,分析利弊,为您的账户安全贡献绵薄之力。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搭乘“互联网+”的快车,移动支付发展势头迅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移动支付的行列中来,用户只要用手机就能完成餐饮、购物、酒店、车票、医院挂号等的支付需求。

  与此同时,移动支付业务也面临着与以往的传统银行卡支付完全不同的支付环境,各种针对移动支付的新型安全威胁逐步展现。各类诈骗短信、“身披各种伪装”的手机病毒、钓鱼网站的更迭出现,使得移动支付面临巨大挑战。为了解移动支付保障举措,小i通过CNIPR检索了截止到2016年3月初公开的专利数据,并对移动支付安全专利进行了分类、总结。

  1.短信验证专利

  用户开通移动支付业务后,只需通过校验手机短信验证码,即可完成网上支付业务。相关专利:

  名称:利用手机短信进行自我掌控的第三方安全支付确认方法

  申请号:CN200610025897.9

  名称:使用短信服务进行电子支付的认证方法

  申请号:CN03157412.2

  名称:利用短信息进行身份认证的方法

  申请号:CN200810217673.7

  小i提醒:短信验证虽然便捷,但却是目前最易发生危险的保障措施。“短信盗取”木马可以盗取用户接收到的所有短信,包括银行、支付宝等发来的验证信息,不法分子截取验证码短信后,就可以修改支付账户的登录密码和交易密码,从而轻易盗取用户的账户财产。

  2.二维码支付专利

  二维码支付可以在用户、商户和第三方支付之间进行,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扫拍二维码,便可实现与商家支付宝账户的支付结算。相关专利:

  名称:基于二维码的线上线下支付系统

  申请号:CN201310146708.3,

  名称:基于动态显示二维码的支付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申请号:CN201410098989.4

  名称:一种基于二维码自动生成的手机银行支付系统

  申请号:CN201410452644.4

  小i提醒:二维码支付方便快捷的背后,也隐藏很多隐患。许多二维码扫码工具没有对恶意网址识别与拦截的能力,用户扫描陌生二维码极易感染病毒,导致财产损失。

  3.生物支付专利

  生物支付是指通过验证人体独一无二的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识别,进而完成支付业务。现有的生物支付有:声纹支付、指纹支付、人脸支付、虹膜支付等。相关专利:

  (1)声纹识别专利

  名称:一种声波安全支付方法及系统

  申请号:CN201410142541.8

  名称:基于声波或音频的近距离安全数据通讯方法及其装置

  申请号:CN201180030408.8

  (2)指纹识别专利

  名称:一种基于指纹安全认证的支付方法及系统

  申请号:CN201410424775.1

  名称:一种基于指纹和指静脉的支付认证方法

  申请号:CN201210368942.6

  (3)脸部识别专利

  脸部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

  名称: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支付系统

  申请号:CN201410842643.0

  名称:基于三维人脸识别的移动支付系统及方法

  申请号:CN201410707398.2

  (4)虹膜识别专利

  名称:具有虹膜识别机制的移动终端支付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申请号:CN201410073626.5

  名称:基于虹膜识别技术的移动支付系统

  申请号:CN201410818670.4

  小i提醒:生物支付与人体生物特征结合似乎无懈可击,但其实也存在很多隐患。以脸部识别为例:很对女性习惯化妆,化妆前后的差异很大;现在普遍流行的微整形也会使脸部特征发生较大变化;前沿的高科技技术使得一个人的脸部特征很容易被复制,进而通过脸部识别系统,最终盗取用户财产。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每种支付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来保证财产安全,避免财产损失呢?小i认为,在目前的支付环境下,我们可以优选官方应用商店的支付应用,并通过设置多种验证相结合方式,购买账户安全保险如支付宝账户安全险等来降低我们的支付风险。

  版权声明

  本文为i智库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马女士 82000860-8230或consulting@cnipr.com。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知识产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最新政策

更多>

相关推荐

欢迎投稿:tougao@cnipr.com

投稿热线:010-82000860-8215

关键词

最新政策

更多>

相关推荐

欢迎投稿:tougao@cnipr.com

投稿热线:010-82000860-8215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