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视角 > 案例解读 > 地理标志

“酸”产业带来甜日子!看“潼南柠檬”发展记

发布时间:2024-08-29
责任编辑:王雪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摘要:近年来,重庆市以打造“潼南柠檬”品牌为核心,持续深入挖掘地理标志产品的底蕴和价值,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地理标志产业发展之路。

  走进位于重庆市潼南区柏梓镇的万亩柠檬基地,阵阵柠檬香扑鼻而来。农户们正为果园浇水、除草。再过不久,这里将进入采收期,一颗颗金灿灿的柠檬将走出潼南、走向全球。

  

柠檬种植户采摘柠檬。资料图 

  近年来,重庆市以打造“潼南柠檬”品牌为核心,持续深入挖掘地理标志产品的底蕴和价值,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地理标志产业发展之路。目前,潼南区柠檬种植面积达32万亩,年产鲜果近35万吨,柠檬鲜果及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潼南柠檬正逐步成为潼南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

  科技引领转型

  “有了智慧果园管理系统,我们再也不需要头顶烈日在果园进行病虫防治和水肥滴灌了。现在,管护人员在室内就可以一键式管理,完成柠檬树补水施肥和病虫防治等工作,既高效又便捷。”重庆汇达柠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代晓强介绍,公司打造了智慧果园,让柠檬种植实现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转变。“现在柠檬亩产量提升到了近3000斤,一级出果率达到80%以上,有效提升了柠檬的品质,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代晓强说。

  近年来,潼南区围绕柠檬产业发展,积极打造重庆(潼南)农业科技城,通过平台建设、技术开发、实验试种、转化推广,致力于将“潼南柠檬”打造成为中国知名柠檬品牌。目前,当地已建成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重庆潼南柠檬生物特色产业基地1个,柑橘类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9个,蔬果酵素研发中心等区级技术创新中心2个。

  为进一步叫响“潼南柠檬”品牌,潼南区连续多年举办重庆·潼南国际柠檬节;指导企业参加第十七届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六届中国(重庆)商品展示交易会、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加强地理标志产品宣传推介,逐步让“潼南柠檬”品牌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潼南区以重庆·潼南国际柠檬节为契机,为种植户和采购商搭建对接平台,帮助柠檬种植户打开销路;积极宣传和展出潼南罗盘山生姜、潼南罗盘山黑猪等具有潼南区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抱团发展”扩大宣传效应,增强品牌影响力。2023年重庆·潼南国际柠檬节期间,共达成采购订单和投资项目14个,总金额达33.5亿元。

  在抓好品牌宣传推广的同时,潼南区加大地理标志品牌的保护力度。今年以来,潼南区持续开展柑橘类地理标志保护、“川渝地标”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等专项行动,检查经营主体60余家,发现违法线索2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件,为区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叫响特色品牌

  “以前,我们辛苦种植的柠檬背到街上可能还卖不掉。现在,贴上一个小小标签,柠檬销路就打开了,农户腰包也鼓起来了。”潼南区柏梓镇种植户李帆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2019年,“潼南柠檬”获准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以此为抓手,潼南区知识产权局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保护、商标培育等工作,助力“小柠檬”发展成为“大产业”,潼南柠檬从保质保量的“优果”经济逐步转向更高价值的“名牌”经济,2023年潼南柠檬品牌价值评估达20亿余元。围绕柠檬产业发展,潼南区已培育柠檬相关商标200余件,拥有柠檬产业类专利授权100余件,培育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

  “多亏有了专利与固定资产组合评估!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后,公司的果胶生产线终于有了着落。”重庆檬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商祺介绍,该公司研发的柠檬六分离技术突破了干柠檬皮和湿柠檬皮不能适应同一条生产线的瓶颈,能做到从一颗柠檬的油囊、外皮层、中皮层、果肉和果核里加工出数十种高附加值产物,实现对柠檬的100%加工利用。

  2022年,该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无力投资这样一条耗资巨大的生产线。潼南区知识产权局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与银行一起前往企业实地考察,研讨资金短缺解决方案。经过银行评估,多方确定了“固定资产+专利”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组合贷方案,为企业融资6000万元。

  “通过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模式,我们帮助企业建成国内首套干湿一体柠檬果胶生产线,填补了我国干湿一体柠檬果胶产业链空白。如今,生产线的投用提升了柠檬深加工水平,每吨果胶生产成本节约4万元。”潼南区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随着‘潼南柠檬’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更多人愿意加入进来,一起建设品牌。目前,潼南区已吸纳包括柠檬种植、深加工等全产业链条70余个成员单位使用‘潼南柠檬’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潼南区柠檬产业协会秘书长付强介绍,协会将与相关部门联动,提高地理标志运用、保护和服务能力与水平,让更多主体享受到潼南柠檬地理标志建设的成果。(通讯员:王伟明)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知识产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IP大咖说

热门推荐

WIP公开课第六季预告-日文专利文献翻译实例介绍(...
以人为本 打造国际化的全产业链运营——访隆天知识...

欢迎投稿:tougao@cnipr.com

投稿热线:010-82000860-8215

关键词

IP大咖说

新著作权法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的版权运用与保护(二)
新著作权法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的版权运用与保护(一)

热门推荐

WIP公开课第六季预告-日文专利文献翻译实例介绍(...
以人为本 打造国际化的全产业链运营——访隆天知识...

欢迎投稿:tougao@cnipr.com

投稿热线:010-82000860-8215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