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1111

推进标准建设 完善公共服务

发布时间:2024-11-25
责任编辑:刘喆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摘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要形成从制定到实施,从评估到改进的循环,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质量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效能。

  202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年)》,围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部署了多项任务,旨在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在新质生产力的语境下,知识产权具有要素资源和法定权益的双重属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在催生、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肩负重要使命。目前,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面临一定的挑战,有必要在新质生产力战略思维和前瞻视野的指引下,以标准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等方式,促进各创新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涌现。

  加强标准化建设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产品的推广度和使用率仍需提高,信息传播利用效能还要加强。同时,知识产权服务产品需要完善,知识产权信息的供给与需求难以完全匹配。另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备,服务资源较为分散,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重要网点的建设与布局有待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开展。

  笔者认为,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仍需完善,目前标准内容不够完整,领域覆盖不够全面,已发布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多属于通用基础标准和服务提供标准,业务支撑标准较少,与实现涵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存在一定差距,难以充分支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同时,地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化管理、个性化服务清单的制定以及知识产权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的颁布实施率不高,经营主体参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的制定不够积极。

  当下,对标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创新主体需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在人员数量和专业技能方面均存在缺口,规模数量不足、配置结构不优、专业能力不强,高端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缺乏。笔者经调研发现,由于部分基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人员流动性较大,导致服务能力和质量相对薄弱,尚不能完全满足服务需求,服务过程中存在服务质量不统一、服务流程不规范的现象,标准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提升信息化水平

  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可以基于数字技术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库,结合“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全方位强化基础服务,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理念创新、流程再造、能级提升和规范服务。

  笔者认为,要形成多元化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参与主体和供给机制,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建立跨地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协同协作机制,推动地方共建共享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细分技术专题数据库,完善海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信息库,推进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数据信息资源关联共享。

  标准化体系建设是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系统集成。笔者认为,构建需求导向、内容科学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首先要统筹相关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形成服务合力,系统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全国知识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职能和作用,听取服务机构等供给方和创新主体、社会公众等需求方的意见,协同推进标准化体系构建工作。围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产品,不断升级和优化相关标准,紧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任务和重大需求,支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制定工作。

  笔者认为,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的目标是为了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故要突出战略导向,以高价值专利培育为主线,开展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的服务事项。加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的知识产权数据挖掘、整合和分析服务,构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前期深度挖掘、中期分析引导、后期转化运用机制,为创新主体提供充分的信息和技术支持,助力关键核心领域科技攻关。

  同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做好信息推送、专利导航、产业专利发展态势分析、风险预警、海外维权等服务事项,维护好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畅通流动的通道。因地制宜提供个性化服务,出台个性化公共服务事项清单,面向各类重点实验室、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等重点科技力量,开展全流程、嵌入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以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促进各领域新质生产力涌现。

  选择合理化路径

  聚焦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保障措施。具言之,可以成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规范;加强支撑资源保障,设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专项工作经费及财政资金,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加强知识产权标准化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技能和标准化意识,培养一批专业扎实、经验丰富、熟悉标准的公共服务人才。

  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评价体系。以有形性、灵活性、可靠性、响应性、目标性等评价指标,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满意度、投诉率、时效性等综合评价体系,以量化指数反映服务标准化开展状况。建立用户表达公共服务意愿和需求的平台或渠道,通过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流程、管理标准和服务技术标准实施评估审查,综合评判知识产权机构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质量水平及其发展潜力。

  总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要形成从制定到实施,从评估到改进的循环,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质量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效能。(杨静 王若骁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知识产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IP大咖说

《专利法》修改问题热点解读(二)
《专利法》修改问题热点解读(一)

热门推荐

WIP公开课第六季预告-日文专利文献翻译实例介绍(...
以人为本 打造国际化的全产业链运营——访隆天知识...

欢迎投稿:tougao@cnipr.com

投稿热线:010-82000860-8215

关键词

IP大咖说

《专利法》修改问题热点解读(二)
《专利法》修改问题热点解读(一)

热门推荐

WIP公开课第六季预告-日文专利文献翻译实例介绍(...
以人为本 打造国际化的全产业链运营——访隆天知识...

欢迎投稿:tougao@cnipr.com

投稿热线:010-82000860-8215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