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十八大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改革与发展成就述评
摘要: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要紧扣创新发展需求,发挥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引领作用,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支撑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运行机制,推动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
原标题:助力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复兴号”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图为一位乘坐“复兴号”G123次列车的乘客在车外与列车合影。新华社发
大学生“发明家”张海强致力于交通安全方面的发明创造,获得11项国家专利和1项软件著作权。新华社发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知识产权这五年】
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要紧扣创新发展需求,发挥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引领作用,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支撑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运行机制,推动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
——2016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强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17年7月,大型电视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让人们对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思考和体会。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正是我国改革大业中的重要一环,是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
近5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快速发展,量质齐升,已成功跻身全球创新领导者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深化改革
开辟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近5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跻身知识产权大国行列,与此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知识产权数量与质量发展不协调;核心专利、知名品牌、精品版权较少;知识产权维权面临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要破解这些前进道路上的难题,唯有深化改革。而追根溯源,这些难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知识产权管理多头分散,知识产权的制度优势难以发挥。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2014年11月16日,上海浦东新区率先在全国成立了集专利、商标、版权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能于一身的知识产权局,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创新和保护、运用等方面深入探索,确立了专利、商标和版权“三合一”的集中管理体制,形成了司法保护、行政保护、调解仲裁、社会监督“四轮驱动”的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
近5年来,各地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福建厦门、山东青岛、广东深圳、湖南长沙、江苏苏州、上海徐汇区等6个地方成为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首批试点,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正式步入实施阶段。
201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总体方案》,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指引着部分有条件的地方发挥先行探索和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知识产权领域从过去30多年的“九龙治水”走向综合管理。
与此同时,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也在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紧锣密鼓地进行。西南交通大学在国内高校率先实施了“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开启了学校科研成果批量转化的新阶段,被誉为知识产权领域的“小岗村试验”。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使知识产权改革从运用和保护拓展到了知识产权的“全领域”。从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到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不断探索尝试,知识产权改革接地气、有人气,更好满足了企业诉求与创新发展需求,开辟了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强国建设
开创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受理发明专利申请量484.6万件,100项中国专利金奖项目新增利润1212亿元;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由63.69分提升到72.38分;知识产权贯标企业超过1万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知识产权大国地位日益巩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扬帆起航,令人振奋。
2015年12月,《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指出了强国建设的要点,明确了强国建设的路径。
一夜之间,东风劲吹,春满神州。广东、江苏、上海等一批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工作持续推进,广州、青岛、成都、厦门等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市工作扎实开展,华为公司、中兴通讯、海尔集团、中国中车等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是一部激荡人心的壮丽诗篇。近5年来,调南方之水,聚核能之电,织高铁路网,架跨海大桥,在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创新中,知识产权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近5年来,不仅是重大工程,知识产权支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的能力也显著提升。在珠海举办的2017中国知识产权横琴论坛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贺化介绍,“近5年来,我国专利质押融资总额达到2057亿元,年均增长33%,有效解决了一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时间的足迹,汇聚着前行的力量。近5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呈现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新动能。据统计,2012年到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484.6万件。2016年实现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0万件的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首个年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突破100万件的国家,成绩喜人,鼓舞人心。
量质齐升
迈向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新高度
《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再次提升,刷新了高度——成功跻身全球创新领导者行列,比如在国内市场规模、知识型工人、提供正规培训的公司占比、知识影响力、创意产品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等多项指标,排名均居全球第一。
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我国这几年来努力提高知识产权质量。2014年底,国务院印发了《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量增质更优”成为在部署知识产权创造工作中的关键词;2015年底,《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要提升知识产权附加值和国际影响力;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也将提高知识产权质量效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以部署。
近5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并实施了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围绕专利的申请、代理、审查、保护以及运用等重要环节,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多策并举提升专利质量。比如,在知识产权强国的建设中,国家知识产权局确立了“数量布局、质量取胜”的导向,在继续保持专利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专利质量上来,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实现专利的高水平创造、高质量申请、高效率审查、高规格授予,逐步将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发明专利授权率、PCT专利申请量、专利维持率等指标纳入区域专利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近5年来,中国专利奖更加注重对专利质量和综合运用效益的评价,也更加突出了专利的质量导向。据统计,近6届中国专利奖中有145件专利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及中国外观设计金奖,新增利润1621亿元,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我国专利创造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局面。截至2017年6月底,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9件,较“十二五”期末提高2.6件,并涌现了华为等一批注重并依靠知识产权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企业,带动了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记者:袁于飞)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知识产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