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好横山羊 致富乐洋洋
摘要:“陕北横山羊肉”搭乘着地理标志的“口碑专列”,敲开了越来越多“老饕”的家门。
进了腊月门,天气越发寒冷。零下温度的夜晚,和家人朋友凑在一张桌子前,酣畅淋漓地吃一锅热乎乎的清炖羊肉,大概就是“小日子有滋有味”的鲜活表现。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细腻喷香的白绒山羊肉轻易满足着人们的口腹之欲;在横山之外,“陕北横山羊肉”也搭乘着地理标志的“口碑专列”,敲开了越来越多“老饕”的家门。
一方水土养一方羊
清晨6点半,山里的温度正低,横山区城关街道元坪村的养羊大户孙世礼狠狠吸了几口挟带着淡淡干草清香的冷空气,赶走了最后的困意。他拉着车子先来仓库搬干草料,家里饲养的400多只羊每天能吃掉大约350公斤干草料,需要来来回回往车上搬十几趟。之后他还得到自家菜园子里割一大波“鲜草”,拌在干草料里,才能满足羊们挑剔的胃口。
外行看这些草料只是一片绿,内行挑枝捡叶轻轻松松就把地椒、苜蓿、沙葱、香艾等分辨得清清楚楚。它们大多富含微量元素,羊在长期食用后肉质会变得更加细嫩,草料自身的特殊香味也会融入羊肉中。正是这样的“高配食补”,塑就了横山白绒山羊肉肥瘦相间、低脂无膻、香味浓郁的美妙口感。
2000年前后,饲养山羊对于横山当地的农民来说,还只是一项“非计划”营生。放牧饲养受到封山禁牧影响,导致山羊存栏率大幅下跌;配种繁殖不在意是不是跟外乡山羊“结了亲”;羊肉买卖主要看斤数而不论风味。此时的“横山羊”仅仅代表“横山人饲养的羊”。
白成爱属于率先认识到横山羊潜在价值的一拨人。她从2002年开始做起羊肉买卖,在与顾客和饲养户打交道的过程中,渐渐发现那些收来的土生土长的横山白绒山羊肉,往往让顾客的味蕾更加怀念。外地游客在这边吃羊肉,也常夸这种“土羊”肉质细嫩没膻味,很适合大众口味。
白成爱往后便多留了心眼,在收购羊肉时总会仔细打听羊的饲养方式、饲料种类和繁殖过程等信息,总结出横山羊得天独厚的品种优势和饲养优势。2006年,白成爱开始专营横山白绒山羊肉,做强做大横山特有羊肉品牌的念头也就此萌生。
舌尖上的美味在中国大地上总不会被埋没。2010年,横山羊肉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横山白绒山羊产业的科学、生态、健康发展也就此驶上“快车道”——横山区积极应对生态保护与羊产业发展的矛盾,推动放牧养殖模式向“封山(沙)育林种草、舍饲养羊”模式加快转变,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同时,横山区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建立联合育种协作机制,加快完善相关品系系谱,使横山成为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优质白绒山羊种羊基地。横山羊肉的品牌孵化和保护也起笔写下了全新的故事。
一个品牌有一段故事
精品鲜羊肉、羊肉自热火锅、横山铁锅焖羊肉……每天,琳琅满目的羊肉产品从横山区香草羊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香草公司)的仓库发出,封存着横山羊肉的原汁原味,通过29家直销店和代销店,以及多家羊肉终端消费商和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运往全国20多个省市的餐桌。
如今,白成爱的羊肉买卖已经从一家小小的羊肉门店,发展壮大为一家年营业额达6000万元,集养殖、屠宰、分割加工、熟食加工、门店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加工企业。“我们公司发展最快的时期,正是政府强力推进横山羊肉品牌建设的时期。香草公司的全产业链布局,更像横山羊肉品牌带动羊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白成爱感慨。
2012年以来,横山区成立了横山羊肉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制定横山羊肉陕西省地方标准,编制完成《横山羊肉品牌战略规划》及品控溯源体系;组建品牌管理中心,负责溯源信息的收集、汇总、管理和发布,实现横山白绒山羊溯源耳标全覆盖,充分保障横山羊肉的品质;积极引导羊肉企业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品牌溢价。2017年,“陕北横山羊肉”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次年完成“陕北横山”公用品牌注册。目前,已有6家企业核准使用“陕北横山羊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家企业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横山羊肉品牌的集成建设效应初步形成。
同时,横山区积极引导羊肉企业通过用工、优先收购或高于市场价近10%收购的方式带动农户增收,增强农户参与羊产业的信心。“我每年会卖40只左右的种羊,每只羊均价为1500元;卖20多只肉羊,今年的收购价已经涨到了每斤45元,相较去年每斤多了10元。粗算下来,刨去饲养成本,每年的毛利润差不多有5万元,还是比较可观的,这样起早贪黑‘伺候’它们我心里也舒服点。”孙世礼打趣道。
“目前,全区羊饲养量达到271.2万只,存栏135.98万只,出栏135.22万只,年产羊肉2.2318万吨,生产羊绒毛1530吨,羊皮107.6万张,羊产业产值达14.6亿元,同比增长8.01%。”横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高小军表示,下一步,横山区将着力构建保障“陕北横山”系列农产品品质和信誉的标准化生产、管理和监控体系,完善商标品牌培育、管理、保护机制,并将继续以“品牌化+电商化+组织化”的“三化合一”模式,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更好促进乡村振兴。(记者:李杨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知识产权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知识产权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