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查明"非遗"家底资源总量近56万项
发布时间: 2010-05-26   文档来源: 知识产权报


  经过4年多的努力,我国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于近日基本结束,已查明“非遗”资源总量近56万项。这是记者日前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在北京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获悉的。

  

  会议指出,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当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进展,首次“非遗”普查工作基本结束,名录体系初步形成,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机制初步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稳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习基础建设逐步展开,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加大,队伍建设逐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经费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设得到了加强,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05年6月,我国启动了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据不完全统计,参与这次普查的有76万人次,走访民间艺人86万人次,投入经费3.7亿元,收集珍贵实物和资料26万多件,普查的文字记录量达8.9亿字,录音记录7.2万小时,录像记录13万小时,拍摄图片408万张,汇编普查资料8万册。据悉,国务院已先后于2006年和2008年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28项,扩展项目147项。截至2009年年底,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9项。(赵建国)




 相关推荐:
非遗展卖能否多开些“专场”?
“牛郎织女”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应将甲骨文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繁荣与冷落并行,古法造纸术保护的忧与思
非遗申报乱象
【综合】深圳月饼入选非遗名录

 
t20100526_117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