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市场乱象丛生 藏宝于民还是变相流失?
发布时间: 2010-05-25   文档来源: 中国文化报


  一年一度的春拍大幕又开启了。首先亮相的便是拍卖业“大鳄”苏富比。4月8日,香港苏富比为期6天的佳酿、艺术品和珠宝春季拍卖会结束,总成交额2.56亿美元,成绩创其香港春季拍卖会37年新高。

  

  在此次拍卖中,多款明清官窑瓷器和皇宫器物让人眼前一亮。其中,清乾隆帝御宝题诗“太上皇帝”白玉圆玺、清18世纪御制东珠朝珠等成交价均刷新世界拍卖纪录。“这次拍卖在许多方面具有突破性意义,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中国内地人士参与。”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说。

  

  在不久后的5月31日,香港佳士得也将举行“中国宫廷御制艺术精品、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一对雍正时期的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盘,估价为800万至1000万港元;一款雍正年间仿成化斗彩缠枝番莲纹长颈瓶,估价500万至700万港元……

  

  动辄几百万元上千万元——中国古代艺术品在拍卖市场的火爆刺激了大量的收藏家和投机者,他们节节高涨的热情使得文物拍卖一片玉锦繁华、天价迭出。但这些文物从哪里来?它们是怎样流入市场的?它们是否合法?它们的价格与价值是否成正比?真实的文物艺术品市场是怎样的……正当人们被这些爆出的“天价”数字弄得神昏目眩时,一本《谁在拍卖中国》在收藏圈内悄然走红。作者吴树以圆明园文物拍卖事件和中国文物走私现象为切入口,分别对英、法、德、美、比利时等欧美国家艺术品市场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同时对国内文物“三盗”、古董走私、官员收藏、拍卖黑幕等最新动态做了更加深入的明察暗访,披露了文物收藏界的诸多潜规则。日前,记者对吴树及相关人士进行了采访。

  

  中国富豪买不到真正国宝 

  

  在吴树看来,拍卖市场存在大量问题。他曾用两年时间对浙江、江苏、山西、北京等地的十几位富豪收藏者进行明察暗访。这些富豪藏品的主要来源为海外拍场,投资达数亿元人民币。但吴树调查后发现,除去赝品,这些富豪85%以上的藏品都是元、明、清三代官窑瓷器,其中又以清代官窑瓷器为主。“只需一联想就会发现,这些动辄上百万元、数千万元一件的元明清官窑瓷器,是近年来国际大拍卖行炒作出来的板块,根本算不上是‘国宝级’文物精品。有一些富豪投了十几亿元在拍卖品上,但是现在想卖也卖不出去。”吴树说,佳士得、苏富比等国际大拍卖行,明显是为了资本利润而进行典型的商业运作,他们的拍卖善于炒作。而中国的富豪收藏者们大多数在文化底蕴上有所缺失,他们只是把艺术当做投资,并不明白艺术品拍卖中的黑暗内幕。“比如圆明园兽首,其实它算不上艺术品,最多只能说是工艺品,无论从器形还是画法上都显得很死板,但为什么国人愿意去花大钱把它们拍回来?因为有人炒作了国人的爱国心理。这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大部分参与天价拍卖的中国富豪,并不真正了解文物的价值。”

  

  分析近几年拍卖行的成交记录可发现,唐、宋甚至年代更久远的文物比元、明、清年代的文物价格低很多,一件战国青铜器的价格甚至比不上清代宫廷官窑瓷器的价格。“这显然是一些大拍卖行炒作的结果。元明清官窑的东西现在价格上天了,特别是元青花,因为有存世量300件之说。但这个说法很荒谬,有人考究过吗?这其实是西方资本、拍卖公司和中国盲目理论家炮制出来的。我在实地调查了解后发现,不少国内藏家都有元青花,数量绝对大于300件。”据吴树透露,中国首批海外寻宝富豪之一、浙江著名收藏家徐先生曾感叹:“我们买回来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精品,最好的中国文物还是在外国人手里……”

  

  “文物私生子”数量过亿 

  

  吴树对中国文物市场的看法可以用8个字概括——市场繁荣,乱象丛生。“客观地说,全国文物市场目前大多数处在违法经营的状态。他们经营的商品主要有四类,最大量的是文物赝品,其次是当代工艺品,再次是少量清代传世工艺品,最后是通过‘三盗’(盗墓、盗捞、盗窃)攫取的极少数‘真品’。”据吴树介绍,中国文物市场开放后,外国拍卖行制造的“艺术品暴利效应”和随之而来的国内“全民淘宝”运动,使得中国古玩市场上的古董供不应求,直接孵化了一条由“三盗”人员和走私者、销赃者、制假者组成的黑色文物产业链,从业者近百万人。这些文物大多数来源于古墓、窖藏和水底,历史价值巨大,如何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吴树认为,中国文物流失的最大祸主是国人自己,中国文物保护的最大瓶颈是“文物私生子(即被窃的、不为人知的文物)”。据他调查,这些“文物私生子”有的被整集装箱地走私出去,是目前国内文物外流的主要方式。对于如何解决,吴树认为:“一切地下文物都归国家所有,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应富有弹性地解决这个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这些数量巨大的出土文物都是得不到法律承认的,这样算是藏宝于民,还是变相流失?我们在打击‘三盗’的基础上,应给这些已经出土的文物留一些出路,因为现在的情况是,这些文物国家买不到,都被外国人买走了。”

  

  在《谁在收藏中国》的新书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文博学院院长李彦君表示:“我不认为文物到了民间就是流失。”李彦君表示,文物被老百姓拥有、群众拥有是国家拥有的一种形式,在任何国家都是这样。“据调查显示,近20年间,中国被盗古墓20万座。这20万座古墓里的文物哪里去了?多数肯定是在民间。根据我的调查,民间的文物总数肯定超过国家博物馆的总数。这个量非常庞大。我个人认为,靠开放的市场让它进行买卖,然后进入收藏家手中,这也是个保护的方法。”

  

  中国拍卖协会副秘书长王凤海认为,文物拍卖对保护文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还是原来的价值观,那文物都被销毁了。现在老百姓没有一个说拿了以后扔掉的,都会先想,这能值多少钱?”

  

  除上述途径以外,在吴树看来,文物鉴定技术水平和收藏者素质的提高,也是影响文物保护效果的关键因素。“现在的仿品技术含量很高,我到景德镇一些高仿基地去做暗访,进去以后我以为是进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穿着白大褂,桌上摆放着各种仪器,他们甚至可以买一件很可靠的东西,打碎后取样进行化学分析。而我们却还是凭着‘眼学’去鉴定,甚至排斥科技,这是不行的。造假者已经远远走在了鉴定者前面。现在解决的办法只有严打,我们应突破原来的樊篱。”吴树说。(记者 高素娜 屈菡)




 相关推荐:
安徽歙县太平桥修复完工
一些国家就联合追索文物达成共识 让流失文物回家
20多国文保负责人埃及峰会:让流失的文物回家
文物“大夫”成稀缺人才
【综合】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综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行政保护为主

 
京ICP备05065668号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005号
Copyright 2010-2014 CNIPR.com ©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