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风采
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实施创意教育 孕育梦想摇篮
发布时间:2016-07-05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微信

  “三流学校靠升学,二流学校靠制度,一流学校靠文化。”地处上海,有着110余年办学历史的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丝毫没有减缓其创新发展的步伐,以知识产权教育为主的创意教育已成为该校着力打造的文化品牌。

  “我们是一所由崇德女中等多所历史名校合并改造而成的学校,创建初期就确立了‘培养有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现代人’的育人目标。改革开放后,学校又较早开始尝试教学改革。回顾这几十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学校的历史和传统中,最闪耀的部分就是创新。于是,结合时代特点,开展创意教育,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此后发展的中轴线。”谈及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校长周筠表示。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漫步在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古朴的校园里,随时可以感受到典雅精致的校貌之中,一股勃勃生机扑面而来,这股生机来自师生们被创意点燃了的头脑。

  “我们认为,学生在中学校园里的7年,是从儿童步入青年的时期,也是一个人价值观和创新志趣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教育要抓住‘最佳发展期’,为每个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提供适切的环境。为此,我们在完成课程计划规定的教学任务前提下,创设各种教育条件,力求将实施创意教育作为拓展学生成长空间的切入点进行校本实践研究,让具有不同秉赋的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更为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周筠的话使人印象深刻。正是基于这样的高位思考,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的创意教育不仅有生动实践,更有整体设计,因而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在总结和反思学校办学经验基础上,学校未来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创意教育”实验项目作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从学校课程设置、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不断追求教育教学的有效增值。2010年9月,周筠主持的《创意教育背景下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被立项为市级规划课题。“我们坚持树立大课程意识,从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化两个方面,在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中积极渗透创意教育理念,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使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改善。”周筠表示,通过近6年的研究与实践,创意教育大大丰富了学校课程文化内涵,促进了“人文养育、探究实践、开放合作、和谐发展”办学特色的形成。

  构筑创意教育教学新平台

  多年来,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致力于将科研成果的推广和深化融入以知识产权教育为主的创新教育之中,开发出了高中“异想天开创奇迹”、初中“奇思妙想我能行”等众多校本课程。“通过开设这些校本课程,我们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探究的能力。”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创意教育专职老师王侦表示,同学们结合所学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了很多成果。学校还鼓励学生运用知识产权将其创意加以保护,累计已提交专利申请45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37件,实用新型申请315件。

  在今年3月举行的第31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再获佳绩。杨佶豪同学带来的发明“电动自行车无线充电系统”已升级为“第二代”,第一代作品获得了创新大赛三等奖。他继续研究,一年后的科创大赛终于拿到了一等奖。顾晓雨研制的“新型鲁庵印泥”不仅获得了一等奖,还获得了非遗鲁庵印泥传承人的肯定。陈星元的发明“电源小管家”不仅能帮助老师管理班级用电,还开发出了报警功能。在介绍自己的创意时,他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学校为我们开展校本课程,激发了我们想创意的兴趣、敢创意的勇气和能创意的本领,相信这些也能使我们受益终身。”

  “儿子来校学习快两年了,已拥有多件专利,写下数千字论文。学校的创意教育为孩子们提供了奇思妙想的平台,也为他们最宝贵的创造力做了‘保鲜’。”学生家长王凝宇说。

  “把创意变为现实,需要有意识地去保护,需要有力地去支持,需要教师倾情付出。这些总和,就是一个良好的创意环境。”王侦表示。在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鼓励创意的氛围日渐浓郁。每天中午时分,“创意坊”里总是挤满了学生。测距盲人拐杖、下水道发电装置……厚厚的《学生专利成果集》记录下学生们的创新成果。近年来,学生累计获国家级奖项22项,市级奖项189项。这是学校坚持创意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成长。

  “创意教育,就是传授给学生智慧与能力的‘魔棒’。我们坚信,人生有限、创意无限,校园有限、创意无限。创意教育和知识产权教育定能为学生开拓成长空间,成为孕育学生梦想的摇篮。”周筠的愿望,正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身上成为现实。(王宇|中国知识产权报)




(责任编辑:wangxue)

主办单位: | CNIPR团队设计制作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